与其他产业活动性质有所不同,高新技术产业对人力资本特别是科技人力资本具有巨大的依赖性,从某种意义上,科技人力资本配置能力的区域差异性决定了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差异性,全面贯彻人才战略是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高新区“二次创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环节。在高新区,不仅要有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应有“科技型企业家孵化器”,将那些拥有科技成果或项目,致力于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技术人才培育成科技型企业家。这种有市场眼光的科学家和有科学眼光的企业家紧密结合的科技型企业家是高新区的核心和灵魂,只有这种企业家才能把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形成现实生产力,才能实现从研发—产品—商品—市场—产业—货币的连续跳跃和良性循环。
自主创新是高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南京高新区作为首批国家高新区,在经历了“一次创业”后,对如何营造创新环境、建立创新机制、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主导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与思考。2006年年初,结合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及江苏省、南京市创建“创新型城市”的目标,南京高新区明确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思路:按照“边补课(补产业化、补城市化)、边突破、边发展、边整合”的思路,以构筑自主创新体系为主线,瞄准高端技术和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高新区核心竞争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创新型科技园区。
围绕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目标,南京高新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当前和今后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抓手和根本性任务,坚持全面深化“创新驱动”,着重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坚持把产业化作为自主创新的根本点,努力实现和放大创新价值。近年来,南京高新区不断对各类创新资源进行整合提升,促进园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国电南瑞、南汽MG项目、南京南车城轨车辆项目相继在园区落户开工,国电南瑞电力自动化应用软件占国内市场份额60%以上;南汽名爵通过收购世界知名品牌和先进核心技术,走出“第三条创新道路”,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一面旗帜。截至2008年年底,南京高新区先后开发实施高新技术项目600多项,其中863、973计划项目及科技攻关重点项目100余项;80%以上的高科技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自主品牌,高科技企业创造的工业产值占园区工业总产值的85%以上。
坚持把孵化器建设作为自主创新着力点,聚集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南京高新区通过加大特色及专业孵化器建设力度,不断优化园区创新创业环境,创造最好的科技资源服务于园区企业。南京高新区建有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国家创业中心、国内首家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及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和国家模式动物基因库、中科院BIOS(基本输入输出系统)工程中心等10多个国家级自主创新平台,以及南瑞工艺制造与研究工程中心等研发平台。拥有科技创业创新孵化面积40万平方米,孵化毕业企业200余家,成功率达75%。
坚持把构筑政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作为立足点,大力促进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南京高新区紧紧依托南京地区的大学、大研究院所、大企业科技研发的优势,积极创造条件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与经济互动并进。南京高新区与南京大学合作建立的国家遗传基因工程小鼠资源库是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获得国际实验动物管理评估及认证协会(AAALAC)认证,为全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目前南京高新区正在筹备建设南京大学南京生物医药研究院,目标是为南京打造“生物医药谷”提供科技支撑和核心技术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借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及我国台湾工研院等成功经验,南京高新区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共建了南京工大高新研究院,以知识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成果转化体系、产业集群体系、现代服务业体系为支撑,在5-10年内,将南京工大高新研究院建设成为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全国性示范基地。
坚持把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点,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南京高新区牢固确立人才是区域竞争第一要素、可持续发展第一要素、科技创新第一要素的理念,依托良好的产业基础、创业平台、文化环境,加快推进国际化人才高地建设。与南京大学合作建立了南京大学软件学院,与东南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合作建立了阿法贝动漫教学实践基地,与微软江苏工程技术中心合作成立了软件人才培训中心。在高端人才引进上,近年来,南京高新区通过“三创”载体领军人才计划、产学研合作项目等,引进了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着名高校的20多位海外高层人才。
共建“三创”载体探索自主创新新径
为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结合,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有效链接,形成价值链,变成生产力,推动区域创新体系的深化,南京高新区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同提出“创新在工大,创业在高新,创优促发展”,联手搭建创业、创新、创优“三创”载体,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提升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加快南京高新区创业创新创优生态链形成。
以创业、创新、创优为主题的“三创”建设是南京高新区贯彻创新型国家战略,落实江苏省委创业创新创优精神和南京市委跨江发展战略大背景下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南京高新区构筑自主创新体系工作思路的具体体现,目的是发挥各自优势,构筑自主创新体系,打通科技与产业的通道,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研发能力,形成持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内容包括:
整合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和高新区政策资源优势,搭建自主创新平台。将南京工业大学科技创新大楼纳入南京高新区高新技术孵化器序列,其中3000平方米作为海内外领军人才创新的重要载体;南京工业大学浦口自主创新基地纳入南京高新区管理范围,作为海内外领军人才创业的重要载体。
实施海内外领军人才计划,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围绕南京高新区的主导产业,南京工业大学优势学科所涉及的相关领域(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环保及信息技术等),在“十一五”期间,用3年时间联合招聘海内外领军人才30名。
开辟绿色通道,实现资源共享。在南京高新区遴选一批创业有成、企业具有一定规模的海内外企业家,南京工业大学聘其为教授,全面开放南京工业大学科技资源,将企业的研发中心设在学校,提高企业持续创新能力;南京工业大学的教师带着成果到南京高新区创业,南京高新区提供政策、服务、金融等支持,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业。
根据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需求,提供“4+1”支持。“4”即在聘期内,由南京工业大学为每位引进的领军人才提供一个专职编制(教授或研究员岗位)、一套人才公寓、一个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实验室或办公场所、一项100万元的岗位津贴或科研启动专项资金,同时根据需要为其配备研究团队;“1”即领军人才在南京高新区注册成立公司,南京高新区为其提供不少于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购置实验仪器及设备、通风、净化等条件建设。
目前,南京高新区“三创”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一、第二批15名领军人才,14人获得南京工业大学教授资格、12人在高新区创立了企业。去年年底,南京高新区还与北京中关村、北京理工大学开展合作,拓展“三创”载体的合作范围和渠道。
围绕“三创”载体推进深层次合作
“三创”载体建设充分发挥了高新区在政策扶持、资金融通、孵化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对充分释放高校科研、人才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能量,将高校的创新成果直接与市场资源、市场需求结合起来,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实现了人才、平台和环境的有机结合。当然,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今后南京高新区将以“打造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为目标,全面推进与南京工业大学的深层次合作,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壮大领军人才规模。“创业创新创优”关键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南京高新区将重点围绕生物技术、环保节能和电子信息产业,围绕现代服务外包产业,做好领军人才建设规划,加强与海内外大学研发机构和跨国企业联系,尽快启动第三批领军人才的评聘工作。
加强公共平台建设,提升“三创”载体企业创新能力。南京高新区将大力推进现有载体平台与“三创”载体产业化平台的结合,推动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广开社会资源渠道,共建南京国际生物医药孵化器;继续引进国家级研发机构和工程中心,促进“三创”载体项目技术不断创新,放大“三创”载体效应,整合南京高新区的产业资源。扩大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全方位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目前,南京高新区正着手建设生物制造与技术工程“三创”载体,同时继续深化与南京工业大学的合作,共建南京工大高新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载体的管理机构。
加快“三创”载体项目产业化进程,重点扶持培育一批自主创新的骨干企业。南京高新区对已经入园的“三创”载体项目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多项政策措施扶持帮助企业发展;对领军人才创业过程中的困难、问题,竭尽全力帮助解决,促进发展壮大。最终目标是通过领军人才带动战略领域形成产业优势,力争在一二个领域培育出在全国甚至世界叫得响的品牌。
优化“三创”载体发展环境,提升高新区创业创新创优服务水平。为了更加长效并更好地做好服务工作,南京高新区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同成立了共建“海内外领军人才‘三创’载体”管理委员会,同时设立具体办事机构,负责海内外领军人才计划的实施、管理和服务。积极与专业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项目提供风险投资、科技成果评估、技术产业咨询、法律咨询、会计服务、创业辅导等专业化服务,集聚创造最好的科技资源服务于“三创”载体企业,优化“三创”载体发展环境。
美国当代着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指出,实际上,在经济增长要素中,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重要,在全部资本中占到2/3-3/4。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所需要的高端人才是缺稀的,因此更需要重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这是高新区乃至我国经济在激烈的竞争中迎头赶上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