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科技部火炬中心
        您当前位置: 首页>理论研究
        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两大定律
          孵化器在孵企业成长与孵化器未来发展存在两大定律: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累计收入每4年翻5番,即每10个月翻一番;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所创造的价值与发展时间成正比。
          国家外国专家局原局长马俊如曾提出两条着名的定律:中国高新区产值每30个月翻一番;共识与创新成反比。
          受到上述定律的启发,笔者在深入归纳、总结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20年成功经验与演进规律的基础上,特提出有关孵化器在孵企业成长与孵化器未来发展的两大定律,并将其命名为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
          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一定律: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累计收入每4年翻5番,即每10个月翻一番。
          2007年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成立20周年的重要年份。科技部火炬中心统计,到2006年年底,全国已累计孵化毕业企业19896家,企业毕业时的累计收入平均比初创时提高了近5倍。根据历年统计和综合测算,我国孵化器在孵企业孵化期一般为3年,部分企业因为多方因素影响,孵化期延长到4-5年,我们取其平均值4年。由此得出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一定律: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产值每4年翻5番,即每10个月翻一番。
          对照马俊如第一定律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一定律,高新区内企业的产值是每30个月翻一番,而孵化器在孵企业的累计收入是每10个月翻一番,孵化器在孵企业成长速度是高新区内企业的3倍!这一数字一方面说明,孵化器在孵的中小企业与高新区大中型企业不同的增长特点,另一方面突出反映了孵化器强大的企业成长促进和溢出效应,进而证明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高新区乃至中国企业界的活力源泉所在。
          “让世界转动的不是爱,而是创新。”近几十年来,全球的经济增长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创新。人们逐渐发现,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不是生产能力,而是企业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相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中小企业更是缺乏这方面的能力。数据显示,过去几年,我国99%的企业没有申请专利,60%的企业没有自己的商标,掌握核心技术的企业仅有万分之三;中关村1.7万家高技术企业中,申请专利的企业只有一成;出口商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只占到1/10,8万多家服装企业中没有一家世界知名品牌。人们还发现,仅仅依靠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从头培育和积累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有相应的经济制度和组织结构来帮助企业迅速达成目标。这就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在20年前出现并在20年后的今天兴盛的原因。
          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立之初就得到了各省市和地方科技部门的高度重视,20年来持续迅猛发展,硬件环境不断改善,各种配套服务措施不断加强,吸引了约占全国1/4的高素质中小企业入驻孵化,而且多为高新技术企业。
          从孵化器在孵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来看,2006年全国548个孵化器从业人员79.3万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5.7万人,本科学历人员29.1万人,大专学历人员20.5万人,具有大专学历以上人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9.7%;41434家在孵企业共申请各类专利达22191项,其中申请发明专利8009项。即使考虑到一家企业申请多项专利的情况,也有约50%的孵化器在孵企业申请了专利,远远高于全国中小企业平均水平。
          多年来,为促进企业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各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化服务尤其是在为企业申报各类科技计划项目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使得入孵企业在申报各类科技项目中有的放矢。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全国548个科技企业孵化器聚集各类可用资金总额达到200.2亿元,平均每个孵化器得到的可用资金约3653万元。另外,各类科技企业孵化器筹集的孵化基金总额达48亿元,平均每个孵化器为875.9万元;孵化器内企业获得支持的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16项,获得资金7.5亿元。2006年国家创新基金小额资助金额的增加更是为企业的创新创业活动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以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为例。海淀创业园地处中关村核心地带,负责园区管理与服务的中关村海淀园创业服务中心重视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致力于整体提高园区知识产权水平。该创业中心与专业的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合作,建立健全了面向在孵企业的互动式知识产权促进体系,不断完善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制度、培训制度,保障互动式体系工作深入开展,及时了解、跟踪政策信息,协助、推荐企业争取政府有关专利实施等方面的资助资金。
          随着园区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的提高,在孵企业的知识产权拥有量迅速增长。截至2006年年底,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累计孵化企业总数542家,园内企业累计申请知识产权614项,其中专利362项、软件着作权130项、商标114项;平均每家企业申请专利一项以上,与“中关村1.7万家高技术企业申请专利的企业只有一成”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此外,2006年度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共有19家企业被批准为北京市知识产权试点单位。
          厦门创业园拥有在孵企业350余家(其中留学人员企业超过170家),在孵项目超过400个,申请专利超过430项,经批准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帮助140多个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部委以及省市的技术创新立项支持,300多个项目累计获得各级政府无偿资助金1.2亿元,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入超过3亿元。强大的专利、技术、资金服务支持,再加上日益突出的孵化器品牌效应,最终成就了园内企业的高速成长。
          每10个月翻一番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的平均增长速度,很多优秀企业远远超过这一水平。厦门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的厦门敏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3年时间产值从100多万元增长到近3亿元,翻了近300倍;长春高新区创业中心孵化的长春鸿达高技术集团有限公司10年间内资产增长了100多倍;绵阳创业中心孵化的绵阳凯路微电子公司3年时间销售收入翻了10多倍;北京奥瑞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市留学人员海淀创业园的推荐下,成为首批获得中小企业信誉担保贷款的企业之一,企业在成立后短短的8年里,注册资金从300万元发展到1亿元,拥有多家子公司和驻外机构,基本建立起了覆盖全国的科研、生产、加工、仓储、营销、服务体系;成都国腾公司经过成都高新区创新中心的培育和自身努力,从一个几位技术人员创办的小企业,发展到如今拥有10多家子公司的明星级高科技民营企业集团,在微电子设施、网络通信、卫星通信等领域都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市场主流产品,成为IT界企业明星;西安创业园发展中心孵化的西安海天天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改变了国外产品垄断中国市场的尴尬局面,产品占有国内90%以上市场,被誉为中国民族通信工业的骄傲……
          科技企业孵化器第二定律:科技企业孵化器所创造的价值与发展时间成正比。
          科技企业孵化器首先是一个以制度性框架和中介性体系为根本特征的智能服务产业。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5年前提出的这一明显带有制度经济学色彩的孵化器定义得到了全国较多同行以及科技部火炬中心孵化器主管部门的认同。
          与多数国家的孵化器体制不同,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是一种典型的可推动产业发展的制度框架与结构生产力,具有制度性框架、中介性体系和智能服务产业三大属性。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20年的发展进程,是一个快进式的制度知识的摸索、积累和创新过程,也即从政府行为到准政府行为再到企业行为的过渡与演进过程。
          作为制度性框架,我国绝大多数科技企业孵化器由政府投资兴建(政府往往是这些孵化器的独资股东),代为履行政府服务与管理企业、规划与引导产业发展、拓展区域经济与区域市场等职能,具有较强的宏观政府行为特征;作为中介性体系,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扮演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中介和具体中间层的角色,更具体地说,作为执行政府科技政策与产业扶持政策的官方依托机构与公益部门,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负责审核并发放政府基金、扶持资金,具有中观的准政府行为特征;作为智能服务产业,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在企业孵化与服务的各个微观层面展现自己的智能服务专长,在纷纷由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转型的同时尝试以有偿方式与共同成长方式服务企业,逐渐呈现出企业行为的特征。
          从政府行为到准政府行为再到企业行为,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整体呈现秩序长程化和价值下游化趋势,越往后阶段价值体现得越大,亦即所创造的价值与发展时间成正比。而最大盈利点或者说价值最大化部分就是孵化器对在孵企业的投资行为。
          未来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三驾马车是“天使投资+专业孵化+创业导师”,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天使投资,天使投资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未来扩展秩序的最大兴奋点所在,也是事关孵化器前途命运长程化的根基所在。
          科技部火炬中心已经明确提出投资型孵化器是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未来发展的主要发展方向。投资型孵化器理念的提出与当下兴起的虚拟经济有直接关系。虚拟经济成份的出现是智能空前与超前发挥的结果。孵化器越往后发展,“段位”越高,智能特征越明显,虚拟经济的成份越多。随着智能服务水平的提高和虚拟经济成份的增加,企业孵化的投资功能越加突出,孵化器在企业孵化和自身版图拓展方面的价值创造与价值体现越明显。
          资深专栏作家钟健夫在发表于香港《明报月刊》的一篇文章中提出,从人类社会的秩序发展看来,存在着这样一条定理:人类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从“短程有序”向“长程有序”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人类的组织秩序开始是十分短程的,任何组织都具有拓展版图的本性,并竭力将周边的环境纳入自己的秩序之中,不管这种秩序由什么制度或文化构成。人类秩序的长程化最主要的动力是科技进步。
          毫无疑问,作为以公有制为基础、以公益性为主导、以促进企业知识和技术创新为宗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从“短程有序”向“长程有序”发展的历史过程也不可避免。过去20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从制度性框架到中介性体系再到智能服务的演进与探索道路,就是从“短程有序”向“长程有序”的演进与探索道路。
          从制度性框架到中介性体系再到智能服务,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三个阶段的路都还没有走完,越往后阶段走的路越少。制度性框架的建立与完善是一个相对容易的政府下决心、政府铺台面的快进式过程,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短程有序”的完成过程;而从中介性体系到智能服务,从服务领域的版图拓展到服务手段工具的升级,从自我积累资本到投资企业,却是一个要完全依靠孵化器自身脱胎换骨的长程化过程。这只能是整个孵化器行业秩序缓慢长程化和价值缓慢下游化的不可逆转的历史过程。
          对于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而言,往后阶段服务领域的版图拓展得越大,价值体现得也越大,所创造的价值越辉煌,即价值与发展时间成正比。
          (本文作者孙大海为厦门火炬高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副主任,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管理办公室主任,厦门软件园管理办公室主任;乐文为厦门大学科技企业孵化器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分享到:
        科技部火炬中心
        地方链接: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3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