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咸宁高新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1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5家,稳居咸宁市第一梯队,在“十四五”新征程实现了良好开局。
自2017年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来,咸宁高新区始终牢牢把握“高”“新”前进方向,苦干实干创新干,争先争优争一流,成功进入全国百强高新区行列。
优服务强效能
营商环境持续改善
咸宁市级136项行政审批权力、206项政务服务事项、1996项行政执法权力下放至咸宁高新区;工业项目投资实行“零审批”、证照分离、先建后验、一窗受理、一网通办,率先完成区域性统一评价;武昌海关咸宁办事处、汉口北进出口服务平台落户咸宁高新区……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咸宁高新区承接国家和省级政务服务事项100%认领到位,全面落实涉企收费“一张清单”制度,实现涉企行政事业性“零收费”;全面铺开“标准地”出让,实现社会投资类工业项目10个工作日获得施工许可,新增工业用地拿地即开工。
该高新区大力弘扬“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服务精神,创新推广服务企业“1+1+1+N”体系,即“1个项目对应1个服务专班、建立1个微信群、1个包保特派员、提供N种量身定制服务”,并通过企业家“早茶汇”和干部“十联”等多种督办服务机制,围绕项目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要素保障、全链条对接,做到责任领导全员包保、“项目秘书”全盘包办、绿色通道全程服务。
如今,咸宁高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相继设立了股权投资基金、红土TMT基金和若干产业发展扶持基金,为灵坦、方片互动等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提供了担保、融资等扶持措施,以重资产招商方式为三赢兴、波利玛等10余家工业企业提供了生产厂房。
建平台激活力
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咸宁高新区切实扛起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担当,加快推动创新成果向企业转化、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创新政策向企业倾斜,阔步走上自主创新、专精特新的特色发展道路。
多年来,咸宁高新区深度融入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咸宁功能区)、“武咸同城”发展规划,稳步推进智能机电、食品饮料、光电子信息、新材料四大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平台建设,着力打通创新研发“最后一公里”,发展自信持续增强。
咸宁高新区深挖创新资源潜力,先后培育省级科研平台32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市级校企合作共建中心2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13家。智能机电研究院一举拿下2个“国”字号,获批国家服务型共享制造示范项目、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实现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零”的突破。
咸宁高新区企业申请专利2000余件,授权专利1000余件。南玻光电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合加新能源、厚福获批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南玻玻璃、三环方向机、南玻光电获批省级隐形冠军示范企业,海威材料、浩和生物等13家企业斩获湖北省科技奖。
咸宁高新区顺利获批科技部“百城百园”项目和科技资源支撑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项目。2020年,咸宁高新区成功承办中国科协“科创中国”试点城市调研交流活动;2021年获得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承办权,成功举办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光谷科创大走廊·咸宁)智能机电专场现场赛暨企业家和科学家“互进双促”专项行动。
精招商重培育
产业集群日益壮大
擦亮营商环境“金”字招牌,切实扛起科技自立自强重任,由此带来了咸宁高新区产业集群的“艳阳天”。
如今,咸宁高新区重点培育了食品饮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咸宁智能机电产业集群顺利入选国家级智能机电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
咸宁高新区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相结合,深化与风投、基金公司和科技孵化平台合作,通过专班招商、基金招商、科技招商、网络招商、产业链招商、重资产招商,5年来新签约项目370余个,其中,亿元级以上项目200余个,协议金额超过1000亿元,已到位资金逾400亿元。
近年来,华源包装三期、智莱电子二期、奕宏精密制造等一批增资扩建项目和里得电科、盛势魔方、中科华冶等一批基金公司投资的前沿优质项目纷纷落地建设。咸宁高新区已进驻红牛、南玻、智莱科技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上市公司,佳顺轮胎、元气森林、三赢兴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总部经济项目。
未来,咸宁高新区将积极构建特色产业增长极、转型发展示范区、自然生态公园城市,努力在新一轮的科技发展中抢占制高点,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特色产业增长极,奋力建设咸宁高质量创新发展先行区。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