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首页>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江阴高新区:筑一流高新科创城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2-09-21

        江阴高新区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是我国东部沿海惟一拥有长江岸线的国家高新区,也是全国第二家位于县级市的国家高新区。

          江阴高新区始终坚持产业强区主导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实现了从省级经开区到国家高新区再到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大步跨越。十年来,该高新区瞄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以深入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主线,以建设产业层次高、转型动能新,改革开放水平高、生态建设成效新,民生福祉高、园区形象新“三高三新”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示范区、美丽和谐幸福区为导向,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业特色更加鲜明

          以项目促现代产业集聚。江阴高新区从建区之初的纺织、化工、钢铁、管件等传统产业为主,到通过持续不断调高、调优、调新,加快推动金属新材料向高端制品领域延伸,电路封测向电子信息领域迈进,医药化工向现代中药及生物医药领域转型,精密机械向高端智能装备领域挺进,并积极谋划新能源汽车产业,其现代产业体系更加完备、产业特色更加鲜明、产业规模更加壮大。

          以项目促高端企业集群。江阴高新区始终把企业作为最宝贵的财富,以项目招引落地推动一批批象征行业精度、高度和热度的企业在江阴发展壮大,基本形成了大企业林立、中小企业成群、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态势。

          以项目促绿色生态集约。江阴高新区摒弃“捡到篮里就是菜”的做法,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制定完善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推动高新区产业结构不断向更“优”转变、生态环境有“质”的提升。

          经过多年的发展,江阴高新区基本形成了特钢新材料及制品、微电子集成电路、现代中药和生物医药、机械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其中,特钢新材料及制品产业以兴澄特钢、法尔胜、贝卡尔特等国内外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链条完整,被纳入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微电子集成电路产业拥有以长电科技、中芯长电、瀚宇博德等为代表的企业,并获评国家集成电路封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机械智能制造产业拥有以大地机械、名鸿车顶为代表的一批成长型企业,随着启星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机械智能制造项目的建成投入使用,其产业规模实力将得到大幅提升。

          创新能力加速提升

          江阴高新区自创立之初就把创新作为“关键引擎”摆上重要位置。

          从深入实施“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工作十六法”到分类分层建设高企培育库,全面助推科技型企业“小升高”“高升规”,创新型企业后备队伍持续扩大,高新技术企业队伍不断壮大,江阴高新区形成了“孵化一批、培育一批、推荐一批、认定一批”滚动发展培育体系,并通过创新创业大赛“海选”、优质企业“甄选”、高新技术企业“遴选”等多种途径,全力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脱颖而出。

          近年来,江阴高新区通过提供“政策+金融+平台”全要素服务保障,形成了产业强区20条、科技创新20条、人才激励“升级版”20条等创新创业扶持政策系列,搭建了“苏科贷—锡科贷—澄科贷—高科贷”四级联动和“天使-产业-并购-定增-互助”基金错位支持的科技金融体系,汇集了苏南自创区创新创业一体化服务平台等系列服务平台,并连续多年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实现了从创新要素集聚到创新生态优化的跃升。

          截至2020年6月,该高新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202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98家、省瞪羚企业9家;建成东北大学江阴金属新材料创新研究院、中科院集成电路创新研究院江阴设计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中德、中瑞、中美3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诺奖得主研究院6家;累计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余人,拥有各类人才总数3万多人。

          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在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重的同时,江阴高新区不断创新开放思路,持续扩大开放范围,构建了从产品到资本再到技术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在以外引外中实现外贸质变。江阴高新区通过引导高新区内外贸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总部经济,从而将自身打造成为区域性、功能性总部,使有限的空间实现无限的产出,形成外贸发展的新增长点乃至新增长极。先后引进比利时贝卡尔特、荷兰帝斯曼、荷兰达门、美国高通、新加坡星科金朋等多家世界500强及知名跨国企业,累计引进外资项目400多个,累计到位注册外资超60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及数量在国内同类园区中位于前列。

          在以企引企中实现外资聚变。江阴高新区鼓励支持高新区内企业以企引企、以商引商,并通过合资合作、兼并重组,助推企业“二次创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推动高新区外资工作不断向前。法尔胜集团通过合作“联姻”,推动贝卡尔特在高新区打造了“六中心一基地”,占据了贝卡尔特在国内的过半产能,累计投资近10亿欧元。兴澄特钢以一家地方钢厂起步,与港资中信泰富合资组建兴澄特钢并逐步发展壮大,推动了母公司中信泰富特钢集团将总部从上海迁至江阴高新区,历年来完成到位外资8.5亿美元等。

          在以才引才中实现创新裂变。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星期天工程师”,到江苏省“双创”人才等国内优秀人才的引进,再到诺奖得主、海外院士等国外顶尖人才的加盟,江阴高新区“朋友圈”不断扩大。2011年,成功引进中科院博士顾铭,并通过顾铭引进了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获得者杨森教授和诺奖得主塞缪森教授,更在瑞典建立海外离岸孵化器,柔性引进了多名外籍院士,推进了多个海外科技项目的孵化,形成了人才的“滚雪球”效应。

          面向“十四五”,江阴高新区将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主线,坚定实施产业强区主导战略和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全力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高新产业集聚区、创新驱动示范区、改革开放窗口区、美丽和谐幸福区,真正把江阴高新区打造成为“江苏有地位、全国有影响”的高新“科创城”。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