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南海,潮涌珠江。
十年来,中山火炬高新区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支撑和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着力打造中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标杆、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示范区、创新发展主引擎、全国一流国家高新区。
2021年,中山火炬高新区实现生产总值480.2亿元,同比增长9.0%。在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的最新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中居第42名,实现两连升。
优化体制机制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中山火炬高新区敢为人先,不断优化革新机制体制,释放改革创新强能量,铸造一流高新园区“钢结构”。
中山火炬高新区推进与民众街道的整合发展,形成“一体两翼”的产业布局和“一江两岸”的环境布局,进一步带动中山环湾融圈向东发展。完善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2020年起发布攻坚克难任务、出台人员考核考评六大办法,充分调动高新区财政供养人员干事创业积极性。深化高新区所属公司整体资产重组,承继过去开创性实施“领导小组一管委会一产业公司”三级管理架构模式的基础,进一步优化结构,强化专业管理;成立华盈投资公司,打造国有独资专业金融平台,探索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新路径。在持续“抗疫贷”“黄金四条”等推出硬核爆款举措上,继续自我加压,将项目“拿地即动工”时间缩短至破纪录的16分钟,推出中山市首个“带设计方案出让项目”,以更直接、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向企业落地项目“敞开大门”。
同时,中山火炬高新区优化城市建设,打造绿色高品质生活区。开足马力完善内外交通路网,力争早日建成“两横两纵”高速路网和“六横三纵”快速路网,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整体提升高新区公办初级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目前该高新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均超45%。
加快产业升级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充沛动力。作为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初心使命的中山火炬高新区,坚持产业立命、工业立区原则,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速建设珠江东西两岸融合发展高技术产业平台,建好高端“智”造产业大格局。
数据显示,中山火炬高新区三产比重由2012年的0.12:80.12:19.76优化至2021年的1.2:65.0:33.8;2021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358.02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超14%。
支柱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良好。健康产业蓬勃发展,助力中山火炬高新区入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前50强,入选首批“广东省特色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坚持“紧盯科技最前沿”原则,强化头部企业引领作用,促进明阳智慧成为中山市首家广东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签约中誉科技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带动高新区装备制造业加速向千亿元产业集群迈进,产业产值首破900亿元大关;光电产业“蝶变”效应显现,以光学成像产业为依托,加速推进光电领域智能化、数字化升级,延长产业链条,重点发展光学感知、智能显示和智能照明三大方向。
加速科创布局
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山火炬高新区始终将创新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以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优质研发机构、发展领先创新主体、建设一流孵化载体、招引前沿双创人才等方式,推进该高新区的“高”“新”发展,构建优质发展格局“主阵地”。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中山火炬高新区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启动硕博联合教育培养基地——长春理工大学中山研究院,累计建设高端科研平台超10个。培育优质研发机构,广东省级以上(含)研发机构超170家,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2家,省重点实验室5家,对高新区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科技支撑作用。
同时,中山火炬高新区积极发展领先创新主体,截至2021年,中山火炬高新区拥有科技型中小企业617家,高新技术企业442家,其中2021年442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11.4亿元,同比增长32.8%,拉动高新区工业总产值增长14个百分点。建设一流孵化载体,十年间中山火炬高新区国家级孵化载体从1个增加至9个,在孵企业超700家。招引前沿双创人才。截至目前,该高新区拥有广东省创新创业团队5个,占中山市100%。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未来,中山火炬高新区将牢牢把握“高”“新”发展定位,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加快推进“二次创业”,抓住黄金机遇期,逐步实现与深圳、香港等珠江东岸先进城市的创新融合、产业融合、交通融合、制度融合、环境融合,建设中山市对接深港资源“黄金”通道的核心区域,力争早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愿景。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