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者因时而变,智者随事而制。
十年来,南通高新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初心使命,锚定“推动产业提质、产创融合,加快打造南通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定位,统筹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加速积聚创新动能,奋力建设国家级创新型特色园区,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载砥砺奋进
主导产业厚积薄发
十年来,南通高新区砥砺奋进,经济运行稳中有进,主导产业厚积薄发。2021年,南通高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06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5.2%,比2012年提升16.5个百分点;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由21件上升至112件。
招商引资提势蓄能。十年来,南通高新区以“四突破两强化一提升”为抓手,建立健全项目建设闭环推进机制,着力扩增量、提质量、优服务,推动产业升级、集群发展。招商引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开展国土空间协同规划研究、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绿色发展5年行动方案等研究编制,系统谋划和推进项目招引、产业发展。聚焦主导产业,先后引进深南电路、展华电子、宜家精密、福立旺精密机电等一大批重大项目。2021年,完成外资到账超2亿美元,外资招引再创新高。
产业发展特色鲜明。十年来,南通高新区以汽车零部件、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一主一新一智”产业初具规模。2021年,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该高新区工业总产值比例达76.3%。
其中,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上市公司广东鸿图、文灿股份、奥特佳,世界500强企业安波福、安费诺等近20家国内外一流企业投资落户。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聚了一批以电子元件为基础、集成电路为核心、人工智能应用技术为战略培育方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密切关联企业,先后吸引集聚了深南电路等电子电路企业,以及江海股份等电子元器件企业。南通高新区与国家集成电路零部件创新联盟联合共建集成电路零部件产业园,中科仪、富创精密、中科九微、度亘光电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先后落地,半导体装备及零部件创新型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智能装备制造产业覆盖智能电网、通用机械、储能装备、高端精密不锈钢等领域,南通高新区充分发挥创斯达、百纳数码、四方科技、国轩新能源等上市企业主力军作用,持续推进安防、数码、冷链、储能等高端装备制造企业迈向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轨道。翊持装备、科申智造园等一批重大项目成功落户。
十载守正创新
创新主体提质扩容
十年来,南通高新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把科技创新摆在全局发展的核心位置,每年都召开专题性会议或者出台重要文件进行部署安排,坚持以全局性思维为统领,落实各项创新战略部署。
南通高新区坚持规划引领,制定科学的园区规划,将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进行专题部署。将产业规划与园区空间布局紧密结合,明晰产业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产业链条,根据现有龙头企业建链、补链,强链,并突出可操作性和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指导作用。强化政策引导,先后制定了一批含金量高、带动性强的政策,不断加大工作推进和改革突破力度。
优化创新生态,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强科技金融支撑,深入推进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南通高新区大力构建天使投资、担保、创投、产投、银行等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金融投融资服务体系,培育出罡丰科技、威斯派尔、圆周率半导体等一众潜在独角兽企业。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南通高新区全力打造科创载体,“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孵育体系和涵盖孵化初创到加速中试到产业化完整的创新创业发展链条逐步建成。同时,江海智汇园、江海圆梦谷、聚恒、聚丰等一批“三创”载体初具规模。
强化协同创新,健全支撑体系。南通高新区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平台;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围绕“一主一新一智”对接创新资源,按照“产业+人才+研究院”发展模式,推进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成果转化、合作,助推产业升级。
同时,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建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截至今年6月底,南通高新区建有院士工作站6家、博士后工作站15家,南通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6家、南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3家,同时致力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十载不忘初心
宜居宜业魅力彰显
十年来,南通高新区围绕发展格局提升抓规划建设,加快形成“南联、北储、东优、西进”发展布局。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高品质国土空间新格局正加快形成。
围绕高效便捷服务抓营商环境。南通高新区推行园区管理专业化、条线化、扁平化,完成新一轮赋权赋能工作,新承接市区两级权力事项1076项,形成审批、监管、执法赋权全链条闭环。
优化行政审批服务,加快实现市场准入更便捷、项目服务更周到、惠企便民更贴心、监管执法更温情。积极推行“一件事”改革,开设新办企业“一站式”综合服务专窗,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实现新办企业注册零费用。全面提供“一对一”、全周期、专业化的代办服务,开辟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推行特事特办、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举措,为项目提供快速化服务通道。全力服务企业发展,用实干与担当为企业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