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代之变,立时代之潮。
十年来,吉安高新区以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改革和创新发展攻坚行动,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蹄疾步稳、铿锵有力。
2021年,吉安高新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7亿元,工业增加值148.25亿元,利润54.8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218.0%、254.7%和275.3%,年均增长24.2%、28.3%和30.6%。
持续增强产业发展动力
十年来,吉安高新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每年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0个以上,坚持做大做强电子信息、大健康食品、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大力开展产业集群“满园扩园”行动,成功引进和培育了立讯智造、博硕科技、协讯电子、伊戈尔电气、联基电子、奕方科技、鑫泰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
吉安高新区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首位培育、首位支持,数字视听产业被列为江西省重点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被列为省“满园扩园”产业集群。2021年电子信息首位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94亿元,是2012年的3.18倍;投资80亿元的立讯智造从项目开工建设到实现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用时仅两年三个月,展现了“立讯速度”,2021年该企业实现产值296.6亿元。博硕科技自2005年落户吉安高新区以来,先后五期扩张建设,并在新余、吉州、万安、永新等地建设多家卫星工厂,形成了引进一个企业、繁荣一个产业的“博硕现象”。
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截至今年6月底,吉安高新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4家,是2012年的10.8倍;科技型中小企业55家,瞪羚企业5家,潜在瞪羚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增加值的90.1%,比2012年提高65.27个百分点。
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十年来,吉安高新区坚持把创新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做优创新创业生态、打造人才集聚区,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到园区创业发展。
加快深化改革。吉安高新区深入推进企业评部门、园区评干部“双评”,不断提升服务效能。经济管理自主审批,企业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全面承接江西省直属部门赋权的103项直报事项、吉安市直属部门赋权的122项审批事项,公布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实行高效集中审批,实现“开发区事项开发区内办结”。与此同时,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究开发加计扣除政策和奖励办法,全社会研发投入不断增长,2021年企业研发投入12.38亿元,是2012年的11.8倍。
创新平台和载体加快建设。吉安高新区加快构建市场导向、政府引领、企业主体的创新体系。截至今年6月底,吉安高新区拥有江西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和载体24家,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各1个、江西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江西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江西省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江西省级工业设计中心2个。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吉安高新区完善落实相关省市政策,吸引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前来创业发展。截至今年6月底,吉安高新区有1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3人成功入选江西省级人才计划创业领军人才,2人成功入选江西省级人才计划创新领军人才。
持续打造开放高地
近年来,吉安高新区加大开放合作力度,全面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突出产业对接合作,力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强化重点产业对外合作交流。吉安高新区深入开展重点产业合作,高质量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和创新资源转移,紧盯世界500强和国内知名龙头企业开展招大引强。
深化与重点区域产业合作。吉安高新区推动更宽领域的开放,深化“三请三回”“三企入吉”活动。大力吸引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企业、资本参与该高新区建设。
培育开放产业新业态。吉安高新区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深化重点产业链与全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融合,实施重点环节垂直整合战略,抢抓国内外产业链龙头战略布局调整和沿海产业集群转移机遇,实施头部企业重点招商计划和产业链整体承接工程。
促进贸易自由便利。吉安高新区加强与吉安海关的沟通合作,稳步推进企业出口。积极落实贸易便利化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做好“引进来”与“走出去”,举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业务培训会,做到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申报全覆盖。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1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