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高新区科技与知识产权处 万继成
济宁高新区下大力气,大力发展特色主导产业,推动特色产业集群化发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卓有成效。
自2002年起,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先后批复济宁高新区建设国家火炬计划济宁生物技术产业基地(2002年)、国家火炬计划济宁工程机械产业基地(2004年)、国家火炬计划济宁纺织新材料产业基地(2006年)和国家火炬计划济宁光电特色产业基地(2010年)。四个国家特色产业基地的挂牌,为济宁高新区国家级品牌池中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产业聚集、企业招商、环境政策中不可忽视的“名片”。
一、新兴产业加速向特色产业基地聚集。
自2002年四大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陆续在高新区挂牌成立以来,为济宁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产业平台,有力地促进了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依托特色产业基地及骨干企业,加强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嫁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提升了传统产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在市场竞争中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先后17家世界500强企业与基地内企业进行合资、技术合作,并在区内设立了各自的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工程机械领域,日本小松、美国伊顿、法国巴斯夫等企业纷纷在本地投资建设,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线,实现传统产业的提质升级。生物医药领域,辰欣药业在十二年间产值利税实现了连年快速扩张,成为济宁高新区非资源消耗型的利税大户,2014年收入超过24亿元;立科药业自2007年成立,短短8年间迅速成长为高新区酶工程、生物吸附树脂研发生产的龙头企业,产值过5亿元。光电领域,山东英特力光通信公司坚持走自主创新的路子,十二年来,由一个产值收入千万的小公司成长为目前销售收入过10亿的光通信领域的多元化发展的龙头企业,在国防装备轻量化、多功能化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二、创新能力在特色产业基地不断提升。
特色产业基地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辰欣药业、鲁抗医药、方健制药、立科药业等企业分别在创新药物、中药现代化、酶制剂、医药中间体等方面成立了省级研发中心,辰欣药业、鲁抗医药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先后获批,成为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的先锋。如意科技集团在获得纺织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后,2014年成功获批了国家纺纱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传统产业提质升级中的重要里程碑。泰丰液压成功获批国家工业强基项目;正和电子先后参与嫦娥一号和神舟系列重要元件研制等等。
三、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基地管委会着力建设了创意产业园、创业服务中心、留学生产业园、大学园、产学研基地、软件园等创新载体,专业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载体。建成了17个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建成产学研合作基地97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机构发展到180余家,知识孕育创新的能力明显提升。特别是高新区现有的国家级创业中心、留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三级孵化机制,坚持高新区的“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充分利用高新区现有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及高新区新建的大学园、大学科技园培育出一批科技型“小巨人企业”,已成为我区技术创新的领头雁,经济发展的新生力军,为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和保障。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四、高端创新人才向特色产业基地聚集。
大力实施引智、引才的人才工程,建设了人才联盟、大学科技园等一批公共平台,吸纳150余家重点企业、金融机构、高校院所和人才机构加盟,涵盖招聘、猎头、培训、测评等人力资源环节,促进了高端人才交流。针对各基地企业急需人才,以大学园为支撑,引进了惠普学院和济宁医学院、济宁学院部分院系及山大、中国海大、甲骨文大学等17所高校资源,形成了大学聚集效应。强化高校人才合作。采取“企业出清单、学校出项目、政府买单”的方式,为企业“量身定制”了大批急需人力资源。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济宁创业工程,同时给予创业的人才实行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并根据项目情况给予一定金额的创业资助,给高技术人才以良好的创业环境。
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 京ICP备05034026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532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编:100045 联系电话:010-88656300 传真:010-8865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