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是作为一种创业孵化载体,对于壮大小微企业,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为深化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内涵,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创新生态,常熟市大力推动众创空间等创业孵化载体建设,截至2021年底,常熟市各级科创孵化载体(含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农业星创天地)42家,孵化面积超60万平方米。其中,科技企业孵化器15家(省级4家,国家级6家),孵化面积50.28万平方米;众创空间22家(省级15家,国家级4家),孵化面积7.46万平方米;星创天地5家(省级1家,国家级4家),初步形成了相对健全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基层调研发现,当前常熟市众创空间管理和发展仍存在难点。
一、疫情对众创空间经营和活动开展造成不同程度影响。
一是机构运营难度增加。众创空间盈利模式单一,收入来源有限。虞创汇负责人表示目前众创空间的租金成本和运营成本都较高,很难在高租金的压力下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众创空间盈利模式较为单一,收入来源有限,短期内很难摸索出成熟的盈利模式,因此对政府层面的资助依赖性较高。2021年,同济虞创汇(国家级众创)服务收入16.69万元,房租及物业收入39.27万元,财政补贴50万元,当年运营成本86.81万元,众创空间仅盈利12.2万元。瑞创工场众创空间2021年总收入57万元,运营成本245万元,严重入不敷出。建议政府出台相应政策减少房租和物业费支出。
二是人才和项目招引难度增加。梅李E空间负责人表示受疫情影响,目前园内初创项目入孵数量较往年明显减少,(2022年1-3月)载体中入驻企业及团队开工率仅为65%,入驻企业及团队新增数量为2家,较去年同期下降70%。建议市级主管部门牵头组织项目云路演活动,对接优质创业项目资源。
三是创业活动开展难度增加。常熟市铁马营众创空间反映,2021年其创新创业活动为10场,2020年度为26场,减少61.5%,蒲公英众创空间创新创业活动由2020年13场下降到2021年7场,减少46.15%。
二、服务层次较低、趋于同质,专业人才不足。
从类型来看,常熟市19家省级以上众创空间中5家为专业型众创空间,14家为综合型众创空间,专业化运营机构较少,且6家由政府运营,缺乏专业第三方运营机构,创业辅导、科技服务、投融资等配套服务是短板。
专业人才不足。常熟市科技局反映,当前省级以上众创空间人才配备普遍不足,从参与年报系统填报的众创空间填报数据看,16家众创空间2021年共入驻团队及企业671家,众创空间服务人员141人,平均每家众创空间拥有服务人员8-9人左右,每人服务近5家企业。
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从收入结构看,省级以上众创空间2021年度总收入中,服务收入占40.97%,房租及物业收入占17.46%,财政补贴占38.91%,投资收入占1.1%,与众创空间的功能定位相比,财政补贴收入占比仍较高,投资收入占比相对偏低,自身造血的能力不足。常熟昆承湾智车云,其2021年实现收入193万元,其中189万元来自财政补贴。
资金投入渠道不畅、融资困难。常熟市科技局反映,2021年该市众创空间累计孵化的667家初创企业中获得投融资的初创企业仅31家,不足5%。
三、对策建议
一是改变政策结构。政府在出台后续的持续性扶持运营和补贴政策的同时要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以市场化机制投资参与到众创空间的运营中。
二是调整孵化周期。对入驻实体的整体发展进度、发展情况、运营情况综合考量,真正回归孵化的本质,提升孵化服务质量,提高孵化成功率。同时,针对初创企业出台或配套一些比天使轮更加普惠的金融产品,帮助企业渡过初创期资金问题。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众创空间工作人员培训机会较少,孵化器从业人员资格培训名额较少,且报名困难,建议政府部门关注众创空间团队发展,通过板块联合组织相关业务培训来提高众创空间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