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争做落实“多予少取”政策的示范区
中小企业园区应坚持“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特色园区”的目标,坚决贯彻落实对中小企业“多予少取”的政策,坚持“增资减税、有增有减”的指导思想,积极争取扩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提高增值税营业税起征点、实施结构性减税、扩大政策受益面、延长政策受益期,切实减轻园区内中小企业的负担,构建服务中小企业的金融体系,营造良好的园区发展环境。
(二)打造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
当前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重大调整,中小企业园区也同样亟需转变发展方式,由过去的外延式增长向内涵式增长转变,建立园区发展的内生动力机制。低成本劳动力已从无限供给改为有限供给,土地、能源等从低价供给改为高价供给,园区绩效从经济增量单一指标到经济环保双重指标,都要求中小企业园区摒弃低成本、低效率、低附加值的发展模式,探寻新的发展路径。产业方面向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拓展,生产方面向加大研发、注重环保、协同发展等方向迈进,实施转型升级。
(三)支持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
贯彻落实2011年12月26日召开的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利用闲置的厂房和场地,改造建设小微企业产业基地。鼓励在现有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经开区、工业园区、高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建立小微企业创业基地。重点培育和支持一批具有较强创业辅导服务功能、运作规范的示范基地。利用各类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建设和改造小微企业创业基地的基础设施,为创业者提供生产经营场所和专业服务。
(四)完善中小企业园区配套服务
加大对园区配套服务的投入,建立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立专业化的创业辅导、管理咨询、融资顾问、项目申请等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专业规范的服务。依托公共基础科学技术资源,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撑。探索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促进联合开发实用技术,联合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整合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和市场化服务机构的资源,共同提高园区配套服务水平。
(五)塑造中小企业园区特色品牌
中小企业园区可以从整体形象打造自身品牌,推动实施整个园区的品牌战略。鼓励中小企业生产“专、精、特、新”产品,加强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挖掘,为园区量身打造地方特色品牌,“不争第一,但求唯一”,通过各种渠道加大对地方特色品牌的宣传。对于较成功的品牌园区的经验进行及时总结推广。
(六)加强中小企业园区问题研究
政府有关部门应提早筹划,结合工作重点,制定研究计划,划拨专项研究经费,组织科研院所高校等研究机构开展系列课题研究,广泛开展实地调研,构建中小企业园区发展数据库。建立中小企业园区的运行监测工作机制和信息体系,加强有关专项统计工作,及时掌握一手数据。定期发布有关研究成果,为园区管理者科学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理论依据和信息支撑,便于相关政策的执行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