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 研究探索
        【字号:

        解决就业难还得靠中小企业

        赛迪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

          今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699万人,创历史新高,再加上新增农民工及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各900多万人,就业压力空前,社会称之“最难就业年”。但同时部分中小企业依然招工难,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怪象被解析为“结构性就业难”。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敞开中小企业就业大门。 
          目前大型企业更多依赖技术、资本类生产要素,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扩大规模,发展趋于稳定,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数量较少,承载就业的边际效应下降。据《2012年统计年鉴》,2007年-2012年,城镇就业人员中,国有单位从业人数年均增长率仅有1.1%,而私营企业、个体从业人数分别年均增长10.8%和12.1%。中小企业成为解决新增就业的主力军。1000多万中小企业及4000多万个体工商户还以创业促就业,培育了一批中产阶层,成为促进家庭、家族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是“保民生”的基础。 
          一、中小企业为啥“招不来,用不起,留不住”? 
          (一)待遇低是最主要原因 
          一是工资收入低。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工资性收入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70.6%,是居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条件的物质基础。但中小企业工资收入普遍低于大型企业。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2012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46769元,28752元,非私营单位是私营单位的1.63倍,而国有企业人均创造收入是私营企业的1.41倍。收入差距明显大于人均产出差距,“同工不同酬”降低大学生等群体就业意愿。目前我国月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是深圳市1500元,若按《劳动法》每天工作8小时,每周休息一天,每小时工资才7元多;而最低工资标准最低的地区月不到900元,每小时工资才4元。从外出农民工收入看,扣除生活成本,外出农民工每人月均收入结余1557元。 
          二是社会保障等待遇差。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五险一金等社会保障方面存在显着差距。据国家统计局监测,近几年来外出农民工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比例变化不大,没有明显改善,2012年该比例为43.9%,与上年基本持平。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水平有所提高,但总体仍然较低,2012年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工伤、医疗、失业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14.3%、24%、16.9%、8.4%和6.1%,分别比上年小幅提高0.4、0.4、0.2、0.4和0.5个百分点。 
          (二)就业保障条件差是次要原因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普遍缺乏户籍指标——这是影响择业的关键条件之一。同时,虽然有关文件一再强调,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项目经费申请、科研成果或荣誉称号申报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事业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但实际操作中仍有障碍。此外,中小企业生命周期短,抗风险能力弱,影响了员工就业稳定性。 
          (三)观念也是影响因素 
          一是中小企业的观念问题。目前,中小企业对于依法保护员工权益意识相对还比较薄弱,对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带薪休假等制度保障不够,劳资关系不够和谐。 
          二是就业人员的择业观念问题。受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就业普遍求稳,新生代工人对体面就业诉求也不断提高。有企业反映“1500元的行政岗位多人争抢,2500元的一线工人没人愿来”。 
          (四)人才供需存在错位 
          尽管总体就业人数供大于求,但中高级技能人才供不应求。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数据,从今年一季度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岗位供求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需求大于供给。其中,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程师、高级技能人员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2.72、2.31、2.13和2.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在农民工中,未参加农业技术培训或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69.2%。一方面是大学生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职业教育供给不足,另一方面是农民工缺乏技能培训,加剧技术型人才的供需矛盾。供需失衡导致技术型人才流动频繁,由于担心人才流失,中小企业不愿在培训上多投入,而是互相挖人,加重工资渐进式上涨负担。 
          二、用工问题折射出的是中小企业生存难题 
          (一)中小企业生存发展难 
          一是规模越小的企业群体,在生产要素和产成品两端越缺少定价权,生存发展愈困难。4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6%,其中大型、中型、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1.0%、50.7%、47.6%。二是私营企业发展环境比国有企业更困难。今年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34%,低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76%的水平。三是实体经济中小企业普遍反映“实体难做”。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5.3%,低于同期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13.6个百分点。今年1-4月,商品房销售额增长59.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1.9%,两者相差48个百分点。在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中,占全部就业人员41.2%的制造业和建筑业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仅为金融业的40%多。 
          (二)中小企业忧虑“待遇不公” 
          由于政府规划、金融机构等更偏好大企业,政策、资源、服务更多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处处受歧视,作为本是最应扶持的弱势群体,更加弱势。中小企业坦言“生存一看天色,二看脸色”。2012年度中央财政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总共141.7亿元,而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有超过1646家上市公司获得政府补贴,总额达到564亿元,是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的近4倍。 
          此外,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存在不公平交易现象。大企业利用市场优势地位,挤占中小企业货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3月末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6.90%,其中小型企业增长21.06%。据辽宁省调查,约50%的中小企业存在销售货款被超期拖欠的问题,且存在常态化的可能。 
          三、创造环境,释放中小企业吸纳就业潜力 
          首先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两个“百年目标”的高度出发,重新认识中小企业的战略地位,发挥出中小企业应有作用。现阶段要突出中小企业“促就业、保民生”功能、活跃市场功能,淡化其纳税功能。改革政策取向,最大限度给中小企业减负,增强中小企业发展活力,充分吸纳就业,保障民生之本。 
          (一)引导观念转变,营造良好用工环境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数量从无限供给转向结构性短缺,以及最低工资标准逐步上调,“用工贵”成为中小企业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从宏观层面,用工越来越贵是必然趋势,且势不可挡,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今年出台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实际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适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内需的增长反过来也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牵引力。因此要引导中小企业客观认识用工成本上升问题,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维护员工基本权益,依法办企业,营造劳资和谐的用工环境。 
          (二)减税费负担,让中小企业轻装上阵 
          在引导中小企业正确认识的同时,要重视中小企业普遍忧虑的用工贵问题。用工贵反映的是中小企业负担能力低的问题,其解决之道不在于不涨工资,而在于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提高其生产经营成本抗压能力。只有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改善了,才能有效扩大社会的就业需求。目前小企业税费负担仍然很重,企业反映综合税负在40%以上。应大幅度减免中小企业税费,实施中小企业减负工程,能减则减,能免则免,坚持放水养鱼,减低中小企业不必要的经营成本,提高中小企业自我滚动发展能力。 
          (三)保公平待遇,破除制度短板 
          在户籍政策、职称评定等制度方面必须保证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同等待遇,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出台的文件要落实到位。此外,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角度,限制大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建立中小企业维权机制。 
          (四)加强技能培训,促供需对接 
          借鉴别国经验,改进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一方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加技能型人才供给,加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改善人才供需结构,解决企业技工短缺问题;另一方面,对中小企业吸收大学生实习及录用大学生给予企业和大学生双向适度补助,促进高素质人才到中小企业就业,提高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及发展水平。 
          1、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2012年全国农民工总量比上年增加983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9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 
          2、遗憾的是,由于缺乏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相关统计数据,文中多处使用国有、私营企业数据为例。 
          据国家工商总局数据,截至2013年3月末,全国实有企业1374.88万户,其中私营企业1096.67万户。 
          3、个体工商户实有4062.92万户。 
          4、数据来源:《2013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 
          5、《2012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6、遗憾的是,由于缺乏中小企业相关统计数据,文中多处使用私营企业数据为例。 
          7、据《2013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数据,以工业为例,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人均创造收入分别为131万元、92万元,国有企业是私营企业的1.41倍。 
          8、2013年第一季度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状况分析 
          9、国家统计局2013年5月发布《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10、国家统计局 
          11、银监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年报》 

          
        主办单位: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     京ICP备13019302号-1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048号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二区甲18号 邮政编码:100045 电 话:010-88656100
        基金管理中心 E-mail:innoweb@innofund.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