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平稳,但是创业和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规模经济优势、专业化分工弱、产业链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差、土地利用集约化低等。国内外经验表明,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园区建设,依托园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成为解决当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一系列难题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因此研究中小企业园区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着名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他的竞争优势理论基础上给出了企业园区的经典定义:企业园区是某一特定产业的企业和机构大量聚集于某一特定地区,形成一个稳定、持续的竞争优势集合体,其成员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产品的供应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的其他产业的企业,还包括提供专业的培训、教育、信息、研究与技术支持的政府或非政府机构。
中小企业园区是在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联的中小企业及其支撑体系在一定区域内大量聚集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产业集聚是中小企业园区形成的内在要求,中小企业园区是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形态。
一、中小企业园区作用
从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来看,科学发展中小企业园区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中小企业园区是整合产业资源的客观需要
中小企业园区可以吸引各类产业资源,整合各种资源的共同作用,提升园区企业的经济效益,这对于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园区内企业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得所需资源,也有利于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企业园区的产业链得以延伸,企业园区规模不断扩大,地区经济也可以进一步发展。同时,在企业园区的竞争机制和学习效应的作用下,园区内企业可以加快创新,技术人员和工人可以提高素质,各种机器设备可以得到改进,新产品和新工艺持续涌现,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持续加强。
(二)中小企业园区是提高企业经营效益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由于园区企业间分工协作的发展,企业间的互补性大为增强,加上企业共处于同一区域,信息沟通方便,彼此相互了解,可以实施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如及时生产、定时供应、零库存、全面质量管理等。这些都大幅度减少或避免了企业在地域分散条件下经常存在的原材料库存和产品积压,使产业资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经济效益得到快速提升。
另一方面,园区的发展和分工协作效益的导向,促使企业在比较内部生产组织费用和市场交易费用之后,实行厂内的分工协作外部化,将原先自行生产的部分零部件外包给其他企业,利用社会资源更快地扩大生产规模或降低成本,从而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
(三)中小企业园区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可靠抓手
一是保持合理的竞争压力。由于在同一区域内汇集了大量的同类企业,园区内的竞争十分激烈,迫使企业不得不加快创新步伐,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提升产品质量,改善销售服务,加快转型升级。二是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由于地理接近、业务联系紧、信息交流快,园区内企业可以有效捕捉市场上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相互促进同步吸纳消化,通过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三是培育良好的园区文化。众多企业集聚在一个地区,既互相竞争又互相学习,共同致力于协作创新、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提升区域竞争力,可以形成积极进取的园区企业文化氛围,激励园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四是提供健全的服务支撑。企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的生产服务性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的机构,如学校、科研单位、管理咨询机构、培训教育组织、技术开发机构、行业协会等。这有利于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有利于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和积累,有利于支撑园区企业的创新活动。五是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园区内部人员联系紧密,互相了解,信任度较高,有利于形成长期稳定、联合攻关的合作关系。
(四)中小企业园区是促进金融协作的良好平台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需要建立中小企业担保联合体,通过集体的力量争取外部金融支持,实现“抱团”融资。中小企业园区有利于形成园区担保联合体,通过园区内企业互助担保,建立相互协助、相互监督的良性循环机制。一是在园区企业之间,担保审批人与担保申请人相互较为了解,减少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互助性担保将银行或政府担保组织的外部监督转化为互助性担保组织内部的相互监督,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三是处于劣势的民营中小企业通过园区互助性担保联系起来,在和银行谈判时可以争取到较优惠的贷款条件。四是互助性担保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也建立起政府与中小企业沟通的渠道,容易获得政府的支持。